灰的是少年ㄟ海豚,粉紅的是成年海豚喔!
2008新加坡6~聖陶沙ㄟ海豚樂園 Dolphin Lagoon 談到《粉紅海豚》的真正名稱是《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Indo-Pacific hump-backed dolphin》。今天繼續來說一些和牠相關的趣事,例如:
牠和人類一樣,用肺部呼吸及十月懷胎、用乳汁哺育幼豚。
牠的身長和姚明差不多或更長,卻幾乎是姚明二倍重。
粉紅海豚多是雙魚、牡羊、金牛座。
不是所有印度太平洋駝背豚都是粉紅色的。
不是所有的粉紅海豚都是駝背的。
牠當選過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。
牠有『水裡的大熊貓』之稱。
廈門人稱之為『媽祖魚』、『鎮港魚』。
想要知道為什麼?繼續往下看囉!
粉紅海豚(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Indo-Pacific hump-backed dolphin)屬於鯨類的海豚科,所以是哺乳類動物,和人類一樣能夠恆溫、用肺呼吸、十月懷胎及用乳汁哺育幼豚。攝食消化系統與陸上哺乳動物完全一致,擁有牙齒、食道、胃、肝、脾、腸。體型粗壯,成熟個體身長二公尺半有餘,體重兩百多公斤,嘴喙修長,有小型背鰭。體色會隨着年齡改變,初生時呈深灰色,少年時會漸轉為帶有斑點的灰粉紅色,而到成年後會變為粉紅色或帶少許斑點。外觀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,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,與調節體溫有關。
聖陶沙ㄟ海豚樂園:跳躍少年ㄟ Little Splash!
牠們性情活潑,遇上好天氣,常在水面跳躍嬉戲,甚至可將全身躍出水面近一公尺高,就身長及體重而言,真是超級有彈力。游泳的速度也快,可達每小時12海浬(約22km/hr)以上。牠們用肺呼吸,外呼吸孔呈半月形開放於頭額頂端,呼吸時頭部與背部得露出水面,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,並發出 Chi~Chi~的噴氣聲,和鯨魚類似。其呼吸的間隔不規律,有時為3~5秒,有時為10~20秒,也有時長達1~2分鐘以上。
牠們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,雖然有一百多枚牙齒,卻不經咀嚼,直接快速吞食,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,也吃小黃鯛和小鯧魚等。食量很大,胃中食物的重量可達7公斤以上,難怪體重200~250公斤!
每年主要於6、7 月間在水中交配,懷孕期為10個月左右,於翌年3、4月份產仔,所以多是雙魚、牡羊、金牛座。幼豚的尾部先產出,頭部最後露出(不同於陸生哺乳動物產仔~為頭先露出),以防止出生過程中幼豚嗆水而死。剛出生的幼豚,背部為灰黑色,腹面為白色、帶粉紅色,牙齒尚未露出,吻部生有十多根感覺毛。幼豚出生後即由母豚帶領學游泳,母豚有乳汁分泌,哺乳期8~20個月。整個哺乳過程母子形影不離,保護周到,因此幼豚的存活率比其它水生動物高許多。哺乳期期結束後,幼豚感覺毛全部脫落,牙齒完全長出,2、3年即可達到成熟個體,雌性海豚在10~11歲時到達成熟期,全年都可生出幼豚,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。壽命一般為25~35歲,最長可至40歲。
除了母豚及幼豚形影不離,不會有固定的成員,群居結構非常有彈性,成員時常更換。通常不集成大群,平均3~5條在一起,或者單獨活動。然而根據記錄,組群最多亦有達23條之多。
粉紅海豚(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Indo-Pacific hump-backed dolphin)是熱帶、亞熱帶靠近海岸生活的物種,常在熱帶、亞熱帶沿岸水域、內海的港灣、河流出現,有時會出現於鹹淡水、沼澤一帶。分佈區從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東岸向北,到紅海、蘇伊士運河口、阿拉伯灣、波斯灣以及印度尼西亞、澳大利亞、幾內亞等地的沿海海域。 然而並不是所有印度太平洋駝背豚都是白色帶粉紅色的,有些在北澳洲及南非居住的駝背豚卻只有灰色的身體。
大家還記得在 2007香港7~大澳(Tai O)這篇文章中最後第二段提到:『聽當地人說,在大澳還可以乘搭遊覽觀光小船穿梭棚屋水道,接著駛出大澳島,轉彎,駛往位於大澳西北面的將軍石。小船的所在位置只能見到將軍石的腳!必須要駛到更遠的地方,才有辦法看出這將軍石全貌好似一位將軍倚石休息。還聽說,可以坐船去追蹤中華白海豚的蹤影呢!』這裡說的中華白海豚就是粉紅海豚!除了在香港及中國大陸稱呼牠為『中華白海豚』,新加坡聖陶沙稱呼牠為『粉紅海豚』,世界其他國家就稱呼牠為『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Indo-Pacific hump-backed dolphin』。有趣吧!牠在世界各地,有好多名字喔!
中華白海豚被選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
『中華白海豚』遍布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近岸淺水區域,西面由南非起,沿印度洋海岸線,伸延至南中國海東面以及澳洲北部。『中華白海豚』被選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。在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的成立典禮上,中華白海豚出現於主席台上懸掛的大型慶委會會徽(如上圖):一條活潑可愛的卡通形式的中華白海豚一躍而起,在浪花上嬉戲,中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、區徽的主要組成部分,並配有五顆星的紫荊花。
再看看 Little Splash!
跟會徽上灰白略帶粉紅的卡通形式中華白海豚,很像喔!
選擇中華白海豚為香港回歸吉祥物,是因為牠具有特殊象徵意義。首先是由於中華白海豚與香港的淵源極深,在香港西面水域,尤其是龍鼓洲及沙洲一帶,常見到三五成群的中華白海豚出沒。牠是海洋裡珍貴動物,而香港正是離不開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。其次,中華白海豚的名字中有『中華』二字,每年都會遊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後代,具有不忘故土,熱愛家園的品質。第三,中華白海豚具有強烈的家族依戀性,尤其是母豚對幼豚的愛護非常周到,當幼豚在漁網附近,因貪食已上網的小魚而被纏住時,母豚會在網邊焦急地徘徊,尋求營救幼豚的方法,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沖擊漁網來拯救幼豚,其親情令人感動,藉此比喻中國和香港的關係。
中華白海豚主要居住於河口一帶水域,如長江、閩江、九龍江、珠江口、漢江和珠江。在福建省的廈門港,全年可見。而在珠江口,包括廣東省、澳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等水域活動的種群,則是最為人熟悉的。中華白海豚近年來的數量已明顯下降,成為稀有保育動物,因此有『長江裡的大熊貓』或『水裡的大熊貓』之稱,屬中國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
以往廈門人稱其為『媽祖魚』、『鎮港魚』(備註:以前很多漁民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,其實牠們是哺乳類動物。),因為在春天朝拜神聖『媽祖』期間,也正是中華白海豚大群出現在廈門海域的時候。每逢牠們出現的時候,海面上總是風平浪靜,所以從前漁民們在海上作業時如果遇到中華白海豚,都要燒香叩頭以求保佑。現在廈門市為保護珍貴、瀕危的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,維護生態平衡,還頒佈了《廈門市中華白海豚保護規定》。
只不過某些中國大陸專家認為,產於珠江口和廈門水域的中華白海豚,背鰭基部並無隆起,也不駝背,應廢棄使用《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Indo-Pacific hump-backed dolphin》或太平洋駝海豚等名稱。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看下列數字資料及生物特徵,資料參考來源:中華白豚。
中 文 名:中華白海豚、印度太平洋駝背豚、粉紅海豚
英 文 名:Indo-Pacific hump-backed dolphin
拉丁文學名: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(Osbeck, 1765)
分 類 學:
界 :動物界Animalia
門 :脊索動物門Chordata
綱 :哺乳綱Mammalia
目 :鯨目Cetacea
科 :海豚科Delphinidae
屬 :駝背豚屬Sousa
種 :中華白海豚S. chinensis
亞種:中華白海豚S. c. chinensis
外 形 特 徵:
身體修長呈紡錘型,喙突出狹長,剛出生的海豚約1公尺長;性成熟個體體長2~2.5公尺,最長達2.7公尺,體重200~250公斤;背鰭突出,位於近中央處,呈向後傾三角形;胸鰭較圓渾,基部較寬,運動極為靈活;尾鰭呈水平狀,健壯有力,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,有利於其快速游泳。眼睛較小,位於頭部兩側,眼球黑色,視力較差,其辨別物體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迴聲定位系統,在鼻孔下有一氣囊,靠鼻塞肉的開閉發聲,這種聲線在前額隆起處一個由脂肪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,按一定的頻率進行發射。聲音碰到不同的物體反射回來的不同頻率信號,通過海豚下腭一個由脂肪組成的凹槽接收,傳入內耳進行定位。這個迴聲定位系統雖然複雜,但反應極其迅速準確,可以測出前面物體的大小、形狀、密度結構和屬性,並作出判斷和反應。成年海豚上下頜共有錐形齒125~135枚,排列稀疏,其功能不在於咀嚼,而是用於捕食。吻部狹、尖而長,長度不到體長的1/10。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。脊椎骨相對較少,椎體較長。鰭肢上具有5指。全身都呈銀灰或象牙色,背部散佈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,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,短小的背鰭、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