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埔 慈天宮的天空
十一月底和 JJ 去台中,晚上我和 Agnes 一起看一會兒電視。大家應該知道我家沒有裝第四台,所以現在去郵局、銀行,都不怕等,因為可以看電視節目,我發現偶而看電視節目,比較有樂趣。那天就是和 Agnes 一起看到逛北埔的電視節目,已經忘了這有趣的節目名稱,倒是記得主持人莎莎和她的媽媽~莎媽,兩人一起開心地逛北埔。
自那時起,Agnes 就一直對北埔念茲在茲,本來我也不知道北埔在哪裡?一直到某個星期三,Agnes 坐高鐵到新竹的那個早上,臨時跟我說想先去北埔,再去台北。我只好很快地上網,看看北埔在哪裡?路線是找到了,不過,上路後,還是迷了一段路,最後終於搞清楚了,原來和去 峨嵋鄉的峨嵋湖 路徑是一樣的啦
。想像《快速道路68號》和《台3線》呈T字型!T字型中的垂直線是《快速道路68號》,水平線則是《台3線》。所以呢,要從新竹去北埔,就是開《快速道路68號》往竹東的方向,一直開到盡頭,便會接水平線的《台3線》,這時往右轉,轉入《台3線》,自此,沿路都會有往北埔的路標。看到北埔鄉的道路標示後,隨即會在馬路左邊看到《北埔第一棧》,可以進去看看
,或繼續往前行駛約二公里,即可往左轉入北埔老街區。事實上我和 Agnes 就是先停車在《北埔第一棧》詢問,才再繼續開車,找到了北埔老街區。可以說看到《北埔第一棧》的牌樓,就表示北埔老街區快到了!
竹塹城(新竹市)與大隘三鄉的相對位置圖
旅遊書上說北埔位於新竹縣東南隅(ㄩˊ),被山巒環繞的北埔鄉,與寶山鄉、峨嵋鄉,並稱大隘(ㄞˋ)三鄉。北埔鄉熱鬧繁華的區域只有一條街,其餘都是蜿蜒的巷道,但許多古蹟均保存良好,書上提到全省309個鄉鎮,唯獨北埔鄉有2個國家一級古蹟~金廣福公館、天水堂(北埔姜宅)及1個國家三級古蹟~慈天宮,還有縣定古蹟~姜阿新古宅。當然,北埔還有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,就留給大家前去探訪。
這次我和 Agnes 站在北埔鄉的金廣福、天水堂之前,兩者相當接近,就只有一條小路之隔。兩者同樣都大門深鎖,天水堂還有圍牆,所以還真不知道要看這古蹟的什麼重點?因為這次太匆忙了,來不及研究旅遊導覽,一直到回來後要寫文章時,才弄清楚,所以寫部落格還是有好處的,至少日新月新,每天知道一些事。說到這兒,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好奇~想著《大隘三鄉》的由來是什麼?《金廣福公館》何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?還有,北埔到處都有姜家的建築,這姜家的來源為何呢?大家就來一起翻開移民的墾荒歷史。
清道光14年冬月(西元1834年),淡水同知李嗣鄴為了防『番』(此為當時的說法,請原住民朋友多擔待!下同。)保民而開疆墾土,示諭新竹大戶人家廣東籍姜秀鑾及福建閩南籍周邦正等,向粵、閩兩籍富紳募款集資,組成《金廣福墾號》,《金》指官方,《廣》代表粵籍,《福》代表閩籍。建隘開墾,是清代拓墾土地的方法,『墾號』是具有武裝力量的『土地開發公司』。《金廣福墾號》初期墾地是北埔鄉,之後逐漸擴大範圍至鄰近的峨眉鄉及寶山鄉,陸續在北埔、峨眉、寶山等地設隘防36處,《金廣福公館》即是當時處理開墾業(事)務的辦公場所,至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歷史,仍保存十分完好,目前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。
因此,《金廣福墾號》是由廣東、福建客家移民組成,在當時官方的同意下,以武裝力量進行拓土墾荒。當時為什麼要往那些仍屬於賽夏族和泰雅族居住地擴展,而導致衝突和攻擊呢?因為當時桃竹苗沿海的開墾已大致完成,新來的移民和一些原本的客屬農民,只好往河川的中游及上游推進開墾。為了移民的安全,就必須建立隘口、關隘等聯防機制、關卡。各隘隨著開墾的腳步逐漸移入內山,規模日大者,便稱為《大隘》,所以《大隘》其實就像中國的長城防範邊疆民族攻擊般,而《大隘》是防範原住民的攻擊。十九世紀北台灣有許多沿山墾號,其中最大的墾號為《金廣福》,最後的墾號則為《廣泰成》。《金廣福》的開墾範圍包括今日新竹縣的寶山、峨眉、北埔三鄉,當時稱為《金廣福大隘》,這也是寶山、峨眉、北埔三鄉稱為《大隘三鄉》的由來。
金廣福公館 ~ 國家一級古蹟
《金廣福》的開拓係墾隘形態,因此,《金廣福公館》這個墾植時期的辦公場所,除了供佃人聚會、辦理佃人繳租之墾務外,又兼辦隘丁領取隘費、隘糧之事務,也辦理山林野產之收購和用品之販售。《金廣福公館》建於道光年間初墾之時,是典型座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局。若說北埔聚落為《金廣福大隘》(即《大隘三鄉》)墾區的大本營,那麼《金廣福公館》便是『大本營的帥幛』,因此其空間、格局顯現了強烈的封閉式武裝防禦特質。與其說《金廣福公館》的建築是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原因,還不如說是《金廣福公館》的歷史意義使然,它是台灣現存唯一的公館建築,因此更具國家一級古蹟之意義,
天水堂(北埔姜宅)~ 國家一級古蹟
天水堂,建於清道光12年(西元1832年),由《金廣福》開拓墾戶首姜秀巒所建,可說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,一般稱為姜家大房。姜秀巒是姜家第四代,姜秀鑾的家族歷史正是新竹客家的歷史縮影。他的曾祖父姜朝鳳於西元1737年來台灣後,落腳新竹縣濱海的新豐紅毛港當佃農。18世紀晚期,叔祖父姜勝智協同開闢頭前溪中游的芎林地區,姜家開始建立事業,成為當地的重要家族,今日在北埔仍保有許多當初姜家的建築。
天水堂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的客家傳統建築佳作,代表姜家的大戶氣派。天水堂為姜家的堂號,『天水』是漢代時使用的郡名,約當今日之甘肅省通渭縣。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,於討『番』過程中,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土地產業,故姜秀鑾比照其在九芎林的老家,興建這座大型宅院。天水堂形狀如ㄇ字型的三合院格局,在左右各建有三條護龍,形成一種防護的空間。天水堂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之後,仍由姜家後代子孫自行維護,經姜家世代一貫的維護,使天水堂更能保持原始建築的品味及設計。
慈天宮~國家三級古蹟
慈天宮位於北埔街盡頭(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1號),係當地的首廟、信仰中心,主祀觀音菩薩,大門的兩根龍柱相當有古樸特色。慈天宮亦為北埔核心,是遊北埔老街的最佳起點。
自漢人入墾後,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,至清乾隆51年(西元1786年)林爽文事件,當時竹塹城(新竹市)東南的寶山、峨眉、北埔等區域仍為原住民所居。迄墾首姜秀巒率眾入墾北埔之初,即已勘定慈天宮廟址,預留廟地,以奉祀姜家從惠州迎請的之觀音神像。由於開墾之初,漢人與原住民爭戰爭地,屢有傷亡,漢人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,祈求平安順利。其後『番』害漸息,於清道光26年(西元1846年)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觀音神像,此時的北埔與月眉(現今峨嵋鄉)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,人口有千餘戶,市街形成,北埔更在道光末年成型為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。
慈天宮鼎盛的香火,也是加速北埔聚落商業發展的原因。直至清咸豐、同治年間(西元1851~1874年),漢人墾民生活充裕之後,北埔的移墾家族始有餘力著手改築廟宇、興學設塾、關心文教。依據文獻,在清咸豐3年(西元1853年),慈天宮遷建於現址,其間經過數階段的翻修增建,並以第三墾戶首姜榮華(姜秀鑾的長孫)於清同治10年(西元1871年)倡議重新擴建慈天宮,募集大隘各庄庄民的捐銀為最具壯觀,此次擴建於同治13年(西元1874年)竣工。增築兩廊與前殿,使慈天宮成為『兩殿兩廊兩橫屋』之格局,即成今日北埔慈天宮之主要規模。光復後,續有若干修繕,其中以民國60年(西元1971年)的全面修建,使慈天宮具今日之面貌。
慈天宮主神為觀音菩薩,左側配神五谷皇帝、文昌帝君、三官大帝,右側配神三山國王以及福德正神,左廂房附祀義民爺、城隍爺、註生娘娘、司命灶君等諸神合祀。佛道共和現象在臺灣廟宇雖常見,但對慈天宮而言,卻因眾神合祀,淡化了粵閩墾民間的籍貫界限。依習俗客籍人士一般以三山國王、三官大帝為主祀神明,而北埔墾拓先民以迎祭觀音神像為慈天宮的主神,由此一窺粵閩兩籍當年合墾的事實。北埔慈天宮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,也是清代道光年間起,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與心靈寄託之所。
末了,提醒大家,北埔鄉有2個國家一級古蹟~金廣福公館、天水堂(北埔姜宅)及1個國家三級古蹟~慈天宮,還有縣定古蹟~姜阿新古宅。但是呢,除慈天宮為廟宇,可自由進入參觀之外,金廣福公館、天水堂均屬私人所有,不對外開放,所以遊客只能在門外或牆外觀看而已。姜阿新古宅目前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所在,前往參觀須事先申請。
參考資料:北埔大隘導覽圖說簡介、三級古蹟 北埔慈天宮、北埔膨風茶文物館(北埔第一棧)。
本部落格《大隘三鄉》相關文章: 寶山鄉的沙湖壢、峨嵋鄉的峨嵋湖。
(北埔.......待續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