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實麵就是不發的麵(非"發麵"),內部無孔洞、實心的麵。各種實麵製品具有特點包括:組織嚴密、質地堅實、內部無孔洞,體積不膨脹;富有彈性、延展性、韌性和可塑性;吃口爽滑、有咬頭。實麵按使用的水溫及粉類可分為:冷水麵糰、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(亦稱燙麵、熱水麵糰)、澄粉麵糰。實麵按投入的水量,又可分為:軟麵糰、硬麵糰、稀麵糰等。以上使用麵粉加水揉製成麵糰,稱為水麵糰,水麵糰可分為冷水麵糰和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,其中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是中式麵食獨有的做法。


 


 水麵糰的原理


麵粉中的澱粉、蛋白質都具有吸水性,這種吸水性隨著水溫等條件的變化而發生不同的理化變化,產生糊化或熱變性,因而形成不同水溫麵糰的性質。


 


澱粉理化變化實驗報告


水溫在50℃以下時,基本沒有變化:顆粒也不膨脹,大體上仍保持硬粒狀態,因此吸水率低;澱粉不溶於水,所以黏性變化不大。


當水溫達到53℃~65℃時,澱粉的物理性質就發生了明顯變化:顆粒突然膨脹,體積可漲大好幾倍,因此吸水量加大;開始進入澱粉糊化階段,有一部分澱粉溶於水,所以黏性也隨之增強。



當水溫達到67.5℃以上時,澱粉大量溶於水,成為黏度很高的溶膠。


水溫越高,澱粉膨脹和糊化程度越高,因此吸水量更大,澱粉大部分溶於水中,產生黏性。水溫越高,黏性越大,90℃時黏性最強。


 


說明:


【冷水麵糰】摻水量少於【溫水麵糰】和【燙水麵糰】;而且比較之下,【冷水麵糰】較硬、體積不膨脹、麵糰內部無空洞。這些和澱粉的糊化、熱變性有關。


 


蛋白質理化變化實驗報告


蛋白質的吸水性正好和澱粉相反,在常溫下吸水率高。


水溫在30℃時,蛋白質能結合水分150%左右。當水溫升高,吸水率逐步降低,蛋白質約在60℃~70℃時開始發生熱變性(即蛋白質受熱凝固)。


溫度越高,時間越長,熱變性作用也越強。這種熱變性作用使麵糰中的麵筋質受到破壞,因而麵糰的延伸性、彈性、韌性和吸水率都逐步降低,只有黏度稍有增加。


 


說明:


用沸水燙麵、調製成的【燙水麵糰】變得柔軟、黏、缺乏筋力,這些顯然和蛋白質的熱變性有關。


 


麵粉中蛋白質的重要性質,主要表現在形成麵筋。冷水調製麵粉時,其蛋白質會跟少量的纖維素、脂肪等形成麵筋,將其它物質緊密包住,此時麵糰的蛋白質不發生熱變性。麵糰經過反覆揉搓,麵筋網絡的作用逐漸加大,麵糰變得光滑、有勁並有彈性和韌性。




 



冷水麵點:水餃

 


 



 調製冷水麵糰


麵粉中心分開一個小窩,加入室溫冷水(在冬天也不能夠超過30℃;夏天調製時,為防止麵勁力減小,在拌麵粉時可適當的加一點鹽水,因為鹽水可增強麵筋的強度和彈力,促進麵糰組織緊密,且使麵糰的色澤變得較白),在麵圈內由外向內,將麵粉和入水中,水不要一次加入(摻水量要根據製品的要求而定,還要考慮氣候的冷熱、空氣的濕度和麵粉的質量。摻水量的不同將導致麵糰性質的差異。),分次加入,將麵粉調拌成雪花狀,然後用勁將其揉製成麵糰,用勁揉得越透,麵糰的筋性就越強,形成好的麵筋網絡。揉到三光:板光/盆光(在工作板上揉製麵糰就說:揉到板光;在盆中揉製麵糰就說:揉到盆光)、手光、麵光。然後蓋一塊濕布,靜置醒麵待用。


 


剛揉好的冷水麵糰,因為麵筋網絡形成,所以很緊繃,此時若硬要擀麵,都會縮來縮去,很難擀成形。因此揉好的冷水麵糰,一定要靜置醒麵20分鐘左右,讓麵糰中的粉粒有充分的吸水時間。經過醒麵,麵糰中的小硬粒或小碎片能形成更好的麵筋網絡,並且產生質地均質的冷水麵糰,此時才會方便操作擀麵。醒麵時必須加蓋乾淨的濕布,以免風吹後發生結皮現象。


 


 一般冷水麵摻入的水量在30~50%,也可將水分替換成蔬果汁或中藥湯汁等;摻入的鹽為1%;可加5~10%油增加麵糰Q度。麵粉多使用中筋或高筋麵粉,視製品而定。


 


冷水麵製品的烹調方式:


煮~各式麵條、水餃、餛飩、貓耳朵、千層麵、義大利pasta。
炸~巧果、薄脆、餛飩。


 


冷水麵糰,100g麵粉只能吸收40~50g冷水。如果100g麵粉摻入100g冷水,就變成麵糊。就因冷水麵糰吸水量少,若採蒸、煎、烙之烹調方式,就不能讓冷水麵製品吸到水,烹調後自然會變硬。故冷水麵製品最好的烹調方式就是(水)煮,這樣可以使之吸收到充分的水份。冷水麵製品用水煮時,因表面遇水而有點黏糊,以致較不透明,但如果火候得宜,仍然可以相當Q。冷水麵製品亦可以炸的原因是乾脆把水份炸乾,讓麵糰變成焦脆,呈現另一種風味。


 


西式的水麵糰都是冷水麵,所以烹調方式只有炸、(水)煮或煮後再烤,如果拿來蒸、煎、烙,就會變很硬,所以西式料理沒有蒸、煎、烙的麵糰製品。這是因為西式料理沒有發展出燙水麵,只發展出糊狀麵食製品,如鬆餅、可麗餅等。


 


 


 



燙麵點:餡餅







 調製溫水麵糰~燙水麵糰


溫水麵糰:麵粉摻入的水溫若達53左右,即達澱粉糊化膨脹所需臨界溫度,而蛋白質只是接近熱變性的臨界溫度60,所以不會完全熱變性,仍然可形成麵筋網絡。雖然澱粉已膨脹,吸水性增強,黏度增大,但也只是部分澱粉進入糊化階段。水溫再往上增加,代表麵糰中的澱粉和蛋白質都起作用,超過60,蛋白質產生熱變性,溫度越高,麵糰筋度遞減,澱粉則產生更大的糊化。水溫往上增加,麵糰會由韌性漸趨鬆軟,筋力比冷水麵糰稍差,所以便於造形包捏,製品不易走樣。


 


燙水麵糰:水溫高過70℃以後,完全端視澱粉作用,澱粉膨脹和糊化程度更高,因此吸水量更大,澱粉大部分溶於水中,產生黏性,並於90℃時黏性最強。麵粉可吸收的沸水,比冷水多一倍以上,純沸水麵糰中,100g麵粉可含100g沸水,卻仍然維持固體狀態的麵糰。所以與冷水麵糰相較,燙水麵糰摻入的水更多,其水溫近乎沸點的95℃;而且燙水麵糰中的麵筋質受到破壞,不會收縮,操作擀麵更是容易。


 


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的調製方法基本上和冷水麵糰相同,也必須反覆揉搓麵糰,使其上勁,摻水的溫度也要根據氣候的冷熱進行適當的調整:冬天麵粉本身溫度低,熱量容易散發,故水溫可相對高一些;夏天可相對低一些。但水溫不能過高或過低,否則達不到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的特點。另外,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的吸水量要比冷水麵糰多,這是因為麵粉中一部分或大部分的澱粉糊化。調製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時,要散盡麵糰中的熱氣後,才開始揉成麵糰,然後蓋上濕棉布待用。


 



既然燙麵糰不要求它形成麵筋網絡,不醒麵也會很好操作擀麵。那麼製作燙麵糰需要醒麵嗎?原則上燙麵糰仍須放置一段時間,使麵糰均質化,再來揉或操作擀麵,麵皮會變得更光滑。


 


 

由於溫水麵糰、燙水麵糰的差別只在於水溫,介於53℃~95℃之間的變化,大家可以依每次完成製品的口感及Q度去調整摻入的水溫。惟一般台灣燙麵食譜中的熱水或沸水的溫度是指95℃左右,如果想要自己實驗降低水溫(仍然要介於53℃~95℃之間),記得根據燙麵食譜所載的數量,再調整~例如降低水溫,則須增加麵粉量或減少水量,因為水溫降低,澱粉吸水性會降低。


 


 調製台灣食譜的燙麵糰


先摻入沸水,再摻入冷水:


食譜會標兩種水的量──先把沸水(95℃左右)摻入麵粉窩中,用筷子用力攪拌,讓大部份麵粉變成燙麵,再摻入冷水(30℃左右),讓小部份麵粉變成冷水麵。散盡麵糰中的熱氣後,開始揉成麵糰,然後蓋上濕棉布待用。


這種做法,適用煎的燙麵製品,例如鍋貼、蔥油餅、餡餅,主要訴求製品外脆內Q。至於菜盒子應該說是半煎半烙,所以麵粉可加少部份冷水,只讓小部份麵粉變成冷水麵,但不宜多,否則烹調後外皮會變硬。


 


全部摻入沸水:


食譜只標一種水的量,讓全部麵粉變成燙麵。這種做法,適用蒸、烙的燙麵製品,例如蒸餃、湯包、燒賣、燙麵捲、燒餅、烙餅、荷葉餅等,主要訴求製品又軟又Q,冷了也不變硬。


 




 台灣食譜燙麵摻入的水量,請參考各式食譜,或自行調整;摻入的鹽為1%;可加5~10%油增加麵糰Q度。麵粉多使用低筋或中筋麵粉,視製品而定。

 


台灣食譜燙麵製品的烹調方式:
蒸~蒸餃、湯包、燒賣、燙麵捲。
煎~鍋貼、蔥油餅、餡餅。
烙~燒餅、烙餅、荷葉餅、菜盒子。


燙麵製品採蒸、煎、烙的方式,由於沒有直接沾到水,表面不會黏糊,所以吃起來特別Q及甘甜,且有咬感,看起來也透明。如果燙麵製品拿來炸,水份很難去的乾淨,不容易炸到脆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520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